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固废从业者的创新策略与见解

2024-06-23

固废事业宛如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贯穿了我们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中年的整个人生历程。身为其中的一名从业者,亲眼目睹了行业中企业的兴衰起伏,与各路业界精英共舞于时代的舞台,见证了无数次的变革与转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不断思考、不断感悟,努力寻找着推动行业向前的力量。

希望通过这篇探讨创新思路的文章,为固废行业带来一丝新的启示和灵感,就像暗夜中的一盏微光,虽然微弱,但足以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这充分说明了创新在各行各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固废行业亦不例外。
那么,当我们在固废行业谈论创新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呢?小编认为,首先我们要回归到固废行业的基本属性,深入理解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需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符合行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趋势,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以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1、固废行业的基本属性
对于固废行业,从行业归属上来讲,其从属于环保行业的分支领域,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属于新兴行业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学科上来讲,属于一门交叉型学科,继承了很多基础学科的要素和原理,例如我们在大学学习的课程,就包含了高等数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流体力学、电路学、微生物学、地质学等众多学科种类。
而通常对于大部分从业者而言,其所谓对口专业是环境工程专业,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直至1986年,我国才第一次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这个类别,当时还从属于土木建筑工程类。
固废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来自各行业,就身边同事而言,就有之前从事冶金、化工、机械、选矿、热动、给排水等等不同行业的经历。
据《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固体废物领域从业人数达到82万人,年营业收入已逾8千亿元,位列环保产业头把交椅。剔除环境服务业等人力密集型企业,其主要营收细分领域主力军例如垃圾焚烧、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基本也是跨界类行业的属性,以一个垃圾焚烧厂举例,其相关专业就包含了电力、化学、热动、机械、自动化等十几个专业。
固废行业的基本属性,是交叉性行业,或者叫融合性行业,因其在行业发展的下游,加上从业人员和头部企业的集中度不高,决定了其创新难度,尤其是技术原创难度,是较高的。
2、创新的基本模式
回到创新,创新模式按大类来分,基本可以分为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等几种,我们拿一个从事有机废物处理处置的企业来举例子,说明几种创新的区别。
某公司通过市场竞争获取了某地一个有机废物处置PPP项目的特许经营权,经营期限25年。该公司通过一年的周期完成了该项目的建设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进入了商业运营。
在建设过程中,该公司利用自己研发的新设备,将有机废物的吨处置成本从原预计的180元降低至150元,从而增加了30元的额外利润,这就是技术创新。
该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公司同类项目的管理经验,通过绩效考核、数字化管控等手段精简了管理和运营团队,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这就是机制创新。
该公司借鉴其他行业先进经验,通过REITs模式融资后再投入其他项目获得经济效益;并拓展经营渠道,将其副产品例如毛油等扩大产能,提升油品产量和质量,并且与国内外原油企业签订供销合同,增加销售利润,这就是模式创新。
3、固废行业的创新思路
基于《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的研究数据,2020年固废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2.3%。整个环保行业2020年被调查的8004家企业专利授权总数为21978项,企业平均专利授权数2.7项,近70%的调查企业2020年度无授权专利。
从研发经费的投入比重和企业专利数来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固废行业大部分企业存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较为滞后、原发性技术创新动力不强的情况,更何况其中还不乏鱼目混珠的少数。
再来看看行业技术的发展,拿生活垃圾焚烧举例:从第一座焚烧厂的完工到现在全国五百多座焚烧厂的星罗棋布,中国仅仅走过了35年的历程,这35年来,单台炉处理量持续突破、发电效率不断攀高、烟气排放指标几经提升,这些从0到1的进步,形成了较为坚实的技术壁垒,而这背后,是几个头部企业创立的局面,可以称之为“硬核时代”。
再来看看有机垃圾市场,以餐厨垃圾为例:我国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大规模发展,是2010年前后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试点工作,前后确定了100座试点城市进行试点项目建设。彼时是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各类工艺路线轮番登场——好氧的、厌氧的、热水解的、破碎筛分的、养黑水牤的、做有机肥的,经过这十多年的兜兜转转,这100个项目的归宿也各不相同, 可谓几家换几家愁。
目前的处理技术,虽然没有大一统,但基本归结到“预处理+厌氧”的大方案上来,各家只是不断打磨自己的细分技术,在一段工艺环节上做专做精,这也是“硬核时代”的体现。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传统的技术领域当然有壁垒,可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无废城市体系的建立,新兴的固废产业还有很多啊,我们还是蓝海!有的是机会。嗯,我同意您的观点,但您忽视了一个情况,就是这个时代试错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企业内卷情况普遍存在,加之上文提到的固废行业的基本属性,这就意味着纯粹以技术创新推动的效率会降低,相比较之前的大范围的普惠政策推动技术被动的提升发展和项目的落地,现在会更倾向于运用市场的手段加以引导。所以可以观察到现在新蓝海游泳的,要么是小企业的试金石、要么是大企业的南箕北斗。
以上,以技术打底的所谓的硬核时代已经基本成型,这是个技术从无到有发展到从有到精的时代,基本的技术壁垒已经建立。
就现在行业技术门槛较高、研发投入偏低的现状,考虑固废行业分散度较高的形态,依赖技术创新不断精进建立起技术壁垒的可行性是越来越低的,或者说对大多数企业是不友好和不现实的。
那机制创新呢?相对于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在这个行业而言,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苦口良药。机制体制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思想提升活力,但单凭机制创新想建立稳定的竞争优势,挖出自己的“护城河”,还是有难度的,毕竟,在中国不缺的,就是善于模仿和学习的人。而且,人对于体制变化的表现出的惰性,往往是高于预期的。
基于上述观点,我认为固废行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创新,应该更趋向于前面讲的模式创新,因为我们固废行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融合史,就是一个各类技术和模式的组合史。而现如今,我们依然需要用组合的眼光去审视这个行业,借鉴其他行业的成熟模式,既要有“硬核”,又要有“软实力”。
模式创新说到底,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路,在于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考虑问题。
比如一个企业去跟政府对接一个双方有意向的建筑垃圾PPP项目,可能这个企业本身具有投资属性,也具备了建筑垃圾处理核心工艺的集成能力。但现实情况是,如果这个项目的边界条件很优质,跟他竞争的企业,会有千千万;如果这个项目的边界条件很不利,他面临的挑战,会有万万千。如此,该如何破解呢?
这里就谈到了维度问题,给用户(假设是政府)提供的解决方案,作为有创新思路的企业,其出发点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又要高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针对项目或者针对用户痛点的综合解决方案,这里不光是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政策红利、建设周期、财税、运营等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要有一定的辐射和连带作用,企业要有“用户思维”,将政府引导成为你的用户。
那上面建筑垃圾的项目,需要如何破解呢?首先,该企业应该在修炼内功时,注重跨界和融合的思路,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比如在原料端,掌握更广泛的当地优势资源储备情况,有针对性的选取除建筑垃圾之外的类同物,例如尾矿、大宗工业废物、废弃石材加工边角料、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的产能需求和处置需求,了解当地政策利好情况。在建设端,联合多方面资源,能够形成一种至多种联动的工艺路线,以及先进的建设管理模式,缩短工期,提升效率。在产品端,打通下游产品销售渠道、获取市场资源,打入最前端的产品交易市场,并推动政府制定相应再生产品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约束。在价值端,可以将土地整理,EOD等模式带入,延长价值链和自身的利润预期。
最终给政府提供的解决方案,一定是一个在心理上超出政府预期,在实现程度上符合企业预期,在财务上低于政府财政预期,而同时超出传统企业利润收入预期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模式创新的价值:变不可能为可能,成不敢想为敢想。
4、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实实现模式创新的价值和思路,远远比上述提到的简单的案例来得复杂和多样,作为行业的从业者,首先应该具备创新的头脑,才能逐步推动和实现模式创新的价值。
同样的,鉴于国内其他行业发展的情况,固废行业还是个小学生,很多从业者的从业经验和认识有待提升。作为行业的一份子,除了亲身见证行业发展之外,应该多走出去,多跨界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建设经验、管理经验、投融资经验、运营经验甚至销售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以管窥豹,孤芳自赏。
(文章来源于国家固废技术情报共享平台)
分享:
联系客服
400-6191-666
Baidu
map